德国电力反私有化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2013-12-06 09:40:54 来源:本站原创

记者:您近年来一直在德国工作和生活,能否简单谈下德国出现的电力反私有化趋向?

廖宇:2013年9月底,德国大选之后最震惊的消息是:汉堡超过50%的市民自愿投票赞成政府回购电网和供热网,对于这个不到180万人口的直辖市来讲,这意味着全体市民要付出约30亿欧元,用于重新把电网国有化。

如果没有记错,十几年前,统一后的德国在90年代末对民航、电信、铁路、电力、供水等垄断性企业进行了强制性的私有化,无力也无心承担巨额亏损和持续投入的纳税者当时对此强烈拥护,认为彻底的私有化并推向市场竞争可以解决这些国有化企业的老大难问题。

可不过短短13年,也许还是同样的人们,又着急在汉堡和柏林推行政府回购计划。仅就柏林电网而言,本世纪初柏林政府以约10亿马克的价格把柏林市的配电网卖给了瑞典大瀑布公司,如今如果要购回,将要付出至少约30亿欧元,还不包括后期必须进行的电网建设投入。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因素,这笔买卖也要花费纳税人的大量金钱。

记者:您认为原因是什么?这对于中国电力改革有什么启示?

廖宇:其实原因很简单。电力能源这种特殊的行业需要稳定健康的发展,需要提供便宜周到的服务。无论在哪个国家,电力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的体制都必须结合短期和长期目标,与本国国情进行通盘考虑、动态调整。所谓世易时移,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承受力和民众的诉求都会发生变化。

以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推行能源转型的德国为例,十多年来也算步步为营效果显著:今年夏天,德国全境安装的近3300万千瓦的风机和32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最高出力加起来已达 3000万千瓦,接近德国电网负荷的一半。可以说在能源转型的改革框架下,可再生能源在德国得到了极大发展。但德国人并没有简单地将此归功于当年进行的电力行业私有化改革。恰恰相反,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衍生出一些问题,对此德国人一直在反思:电力体制改革反反复复,到底该如何衡量对错?

对中国来讲,也许最该从国外借鉴的,不是那种贴满了各种标签的成功经验,更应该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特色的道路。

记者:具体而言,德国的电力改革经历了哪些起伏?

廖宇:可以从多方来审视。一是从降低电费到二氧化碳减排。目前,德国举国上下最关注、对电力改革进程最不满的就是,明明当初实行私有化时,宣称的是减少纳税支出、保持低价电费,可是10年来德国电费已经从当年的14欧分(约1元2角人民币)翻倍到了现在的近30欧分(约2元5角),几乎是全欧洲电费最高的国家。

明明实行厂网分开,输配分离,就是为了引入市场竞争,促进产品价格下降和服务提升,可为什么电费不降反升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电力行业需要巨量投资,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发展、发电厂环保减排,这都是需要大量花钱并且统一协调的超大项目。如果在市场体系中出现了过多的竞争单元并缺乏政策进行管理,必然会抬高各个竞争单元的利润预期总和,最终只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德国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降低电费无法再吸引民众的眼球后,政客们只能不断抛出二氧化碳减排等等绿色概念。民众也终于意识到,便宜、安全地使用电力是多么重要。

反观中国,长年保持的五六角钱一度的民用电价,无论是纵比、横比、环比,都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二是从输配分开到输配融合。输配分开几乎是每次讨论电力改革时都会被人提及的词语,但这个概念在德国已经过时,现在人们更希望输配融合。

从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一个电网只有一个频率,大部分的系统稳定任务都落在输电网调度中心上。随着调度自动化和智能电站的发展,输电网调度中心需要也能够直接管理更多的新能源发电设备与系统保护设备。所以新能源的发展对输配网的运营关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输配分离必然意味着垂直计债、风电管理、调度合作、利益切割等。可以说,在客观条件并不具备的条件下,搞输配分离就像人为地分开汽油柴油加油站一样,不是不可行,而是没意义,甚至会造成很多隐患。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困扰全世界各国电网安全的共同因素都是,专业调度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在极不稳定的新能源大量并入电网之后,整个电网的安全往往都是依靠中央调度中心的少数专家极力协调各方来完成的。在这个发展阶段强行推行输配分离,增加了由于人员经验不足造成的停电危险性和系统不稳定性。

三是从改革体制到改变人。其实体制就是你我他,一个个鲜活的人,如何在一起做事。因此要想改变体制,先要改变人的知识、观念、行为。以电力行业为例,如果缺乏对专业的了解,谈论改革就是放空炮。德国的能源转型计划最值得人深思的就是,潮流优化、短路电流计算、无功平衡及调峰容量备用等这些概念,但这是新能源投资商们不感兴趣的,他们只管上马项目大喊必须并网,却从来不理会电网的安全和技术上的必要条件。

所以体制并不只是国家的各种制度、企业运营模式,应该还包括更广阔的文化和人性因素,因为它反映的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协作的一种规范。德国的能源转型经验恰恰在于那种积极的人文精神准备—社会各界都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平心静气地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因此,除了需要民众和政府耐心了解工业生产的特点、工业系统中各角色的分配和诉求,最重要的还是要抓住改革历程的重点。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哪个方案正确,而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1. EETOP 官方微信

  2. 创芯大讲堂 在线教育

  3. 创芯老字号 半导体快讯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

@2003-2024 E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