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中国千人计划学者,美对华科技限制再次升级

2018-09-13 08:54:12 财经

从中国企业到中国资本,再到中国学者,美国限制对中国科技交流一再升级,这对中美两国的科技发展,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美国限制对中国的科技交流行为愈演愈烈,目前,范围已经拓展到了在美国的中国千人计划学者。

  近期,一则美国休斯顿安德森癌症治疗研究中心正在解雇中国“千人计划”华人学者的传言甚嚣尘上。传言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提供了一份华人教授学者名单,并要求该机构对这些人无条件开除或解雇。

  对《财经》记者的求证,该研究中心回复说,作为机构,安德森癌症治疗研究中心不对机密的人事行动发表评论。安德森癌症治疗研究中心遵守州和联邦就业法,尤其是不会有基于种族或国籍的歧视。

  “千人计划”是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国家战略,2008年至今已有近8000位海外高层次专家入选。

  一位已经回国的千人计划专家也向《财经》记者透露,美国有关部门早已开始关注和调查中国专家学者,其中“千人计划”学者是重点关注对象,但他表示:“是否直接辞退清除,我目前还没听到具体的案例。”

  可以肯定的是,“千人计划”学者在美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日子并不好过。在华人学者中间,千人计划及其处境也变成了敏感话题,《财经》记者采访的一些华人学者都表示不愿深谈,有学者表示,目前的趋势是美国大学逐步在采取措施,至少那些加入“千人计划”的专家学者需要给一个解释和说法。

  一位美国知名大学华人教授向《财经》记者确认透露说,仍留在美国的千人学者,有一些已经被FBI约谈,有些地方甚至连警察局也在参与排查。

  对此,美国国务院相关部门对《财经》记者表示,美国国务院通过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ECA)与EducationUSA合作,鼓励各国与美国进行文化学术交流,促进各国赴美进行学习、研究。美国的学校和大学内有很多中国学生和学者,美国会继续欢迎中国学生和学者。

  不过,作为美国司法部下属的执法单位,联邦调查局(FBI)有独立执法权。

  此前,美国限制对中国的科技交流还停留在企业和资本层面,如今已经蔓延到个人学者身上。今年6月,美国白宫加大了对华裔科学家的限制力度,美国国务院将在敏感研究领域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签证停留期限从五年缩短为一年。

  过去几十年,美国一直是科技创新的高地,对于中国前沿科技领域来说,人才交流受限无疑是一次打击,但同时,中国科技界也应该重新思考,应该如何更好的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排查开始

  《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来自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的声明称,美国国会两党正在审议立法,将对参与中国千人计划的美国教师实施制裁,目前该校已经取消了一名中国客座教授的访问邀请。

  “还好我已经回国了。”一位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工作的“千人计划”成员说,“现在还只是辞退,之后说不准还会发生什么更严重的事。” 该“千人计划”成员后来回到中国创业。

  美国重点关注中国千人计划学者一事,早有迹象。

  今年5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国防授权法案,其中包括一条修正案,允许国防部中止向参与中国、伊朗、朝鲜或俄罗斯的人才计划的个人,提供资金和其他奖励。

  当时,该修正案的提出者,众议员MIke Gallagher称,如果中国学者正在参加“千人计划”类项目,可能无法获得美国国防部的教育培训以及研究经费。

  中国于2008年开始推行“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人才引进计划,除千人计划外,国内还有不少类似的人才引进计划,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其他部门和各省、区、市的人才引进项目。

  参与这些人才引进计划的专家学者,能够获得人均约100-200万人民币的资助经费,回国工作后,薪资水平也会高出岗位平均工资的2-4倍,此外还有不少特殊福利。

  国家支持的“千人计划”学者的前提是,要求这些学者必须保证每年在国内有一定的任职时间。这一点是让美国相关部门警惕的主要原因。

  “确实有一些千人学者向美国隐瞒了在中国有长期职务的事实,依然保留在美国的全职职务,这很有可能违反了他们在美国供职单位的一些规定,可以因此辞退你。”前述华人教授说道,“当然,大背景还是中美贸易战的升级。”

  千人计划又分为“大千人”和“小千人”(又称青年千人计划),“小千人”名单是公开可查的,“大千人”详细名单并不公开,不过,国内很多单位会把自己引进的千人学者名单在网上公布。这些都为美国的排查计划提供了直接信息。

  一时间,人心惶惶,一位回国创业千人计划专家的创业项目正在准备融资,消息一出他非常紧张,他说,“担心投资人对我们的背景有疑虑”。他立刻向正在接触的投资方表示,自己已经彻底回国,并没有在美国继续做科研的计划。

  是否存在“科技间谍”?

  美国相关机构的警惕也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7月,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指控苹果(221.07-2.78-1.24%)公司前华人员工张晓浪窃取商业机密,涉及苹果的自动驾驶技术,并试图带回中国,7月7日,张晓浪在美国机场被捕。

  此事也在国内科技圈引发热议。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一直处于科技创新的高地,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学者和科技行业从业者,都在积极与美国科技界进行交流互动。但不少人也同时思考,将在美国获得的科研成果或是核心技术,带回本国的做法,是值得鼓励,还是有违道德?

  德州理工大学的声明中提到,中国大力推行“千人计划”,旨在建立有高度竞争力的研究项目,使中国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美国国会对该项目的进展十分关注,FBI认为这一项目与正在调查的中国“科学与工业间谍”有关联,并认为千人计划的部分成员与中国军方关系密切。

  一位在多年在美国从事医疗研究的中国学者向《财经》记者表示,确实有类似“科技间谍”的案例出现,此前与该学者共同在美国从事医疗研究的一名教授,将在美国的科研成果带回国,现已经被美国政府禁止入境,“如果你的科研用了美国的经费,你做出的成果是不能带回中国的。”

  不过,上述旅美医疗学者称, “他回国教书之后,很受学生欢迎,但我认识的几乎所有美国的华人学者和国内的学者,并不认同他的做法。”

  需要厘清的一点是,有美国科研背景,回国从事相关工作,并不等同于“科技间谍”,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但知识产权需要严格保护。企业与企业之间判定“间谍”行为相对容易,一旦上升到国家层面,似乎就很难轻易判定是非。

  另一位中国千人计划专家认为,学术交流和科技间谍之间的界线应该厘清,仅就学术交流方面,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回国帮助国内相关产业和科研发展,“这不是所有国家都在做的事情吗?”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人才交流遇冷,对中美双方来说都有损失。

  对于中国来说,一旦遭遇技术封锁,不少涉及前沿技术的行业发展将受限。海外人才引进对于国内先进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以人工智能AI)行业为例,目前国内AI独角兽和准独角兽公司中,大部分创始成员都有美国学习、工作背景,而大科技公司的AI负责人,也多以留美背景为主。

  美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科研领域一直走在前面,此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资人也提到,在AI创业领域,有美国科研背景的创始人,更能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而对美国来说也并非有利无害。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近几十年,美国科学家中,移民比例增长迅速,此前,美国两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谢宇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提到,美国科学家中移民的比例增长迅速:从1960年的7.2%增长到2007年的27.5%。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在今年9月1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通过跨国人才交流合作,我们也有很大的收获。”

  美国针对中国千人计划学者的无差别排查,以及限制敏感专业中国学生签证的行为,对于吸引更多华人学者加入美国科研行业,将产生消极影响。

  从中国企业到中国资本,再到中国学者,美国限制对中国的科技交流已经全面发动,这对中美两国的科技发展,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关键词:

  • EETOP 官方微信

  • 创芯大讲堂 在线教育

  • 创芯老字号 半导体快讯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