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空的医疗大数据带来更大诊疗成本
2016-04-28 21:30:11
未知
仅一家医疗仪器设备的跨国巨头,其监护装置每年就监测2.75亿患者的状况。然而,这些国际供应商在中国面临不同的大数据环境。飞利浦一位分管老总最近透露,国内有2.9亿心血管病患者,但95%以上的医疗信息没有加以应用。这些被放空的大数据,带来更大的诊疗成本与家庭负担。 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所属心血管疾病主要医院,不论是心脏导管手术,还是普通心血管病诊断治疗,产生的医疗信息都集成到国家级数据库。这样做,不但可以据此开发很多临床诊疗应用,还可进行很多相关科研工作。国内有这么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去隐私化”的纯医疗数据可谓天量,有效利用数据带来的好处,不仅可以帮到自己,还可以惠及病友。在医疗数据联网共享方面,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比发达国家更多,但现在却没有渠道。 星罗棋布的信息孤岛,是医疗机构之间大数据互联互通的大问题。其实,更大的大数据远远不止于医院。健康科技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智能手环以及可穿戴设备,到非医疗级别的家庭保健电子产品,包括健康、亚健康、病患在内的各种人群都拥有自己的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日常起居、生活习惯、生理变化、潜在病灶、病情发展、用药频次、康复状况等各个方面,同样具有医学上的临床价值。 然而,这些“民间数据”更处于集体散发状态,即使上传也多被用于社交媒体,比如晒晒每天步行步数、跑步里程等,无法纳入讲求标准化的医学视野和视角之下。尽管民用与医用数据之间尚未有效关联,但不少公众可能已经意识到健康数据的日积月累,包括心率、脉搏、血压、体重等,在疾病预防方面具有“早发现、早治疗”的意义。而在医疗大数据专家看来,这还只是回答了问题的上半部分。 打通医院与家庭之间的信息障碍,并不局限在“院前”,大量的功夫还要花在“院后”。在现实中,当病人出院后,他的医疗信息采集和反馈通常也脱离了医院。“院后”的身体恢复数据,似乎只在回访中才再次被采集和反馈。而事实上,院后随访的效率可能还无法满足医疗大数据的要求。真正的大数据需要实时连贯,不以空间变化为阻隔,许多康复环节的数据链完全可以从医院延续至家中。医疗体系发达的国家也伴随老龄化趋势和慢性疾病高发,不少健康监护正是在家中进行,让更多人参与到自身健康管理,从而不占用全球范围紧缺的医护资源,并大幅减少复发和再入院率达四成左右。 基于这样的经验,在院内、院外为大数据创造标准化的“无障碍通道”,可以降低至少20%的医疗成本和经济负担,拯救更多人于危难之外。建立连接专业医疗市场与大众消费市场的信息整合系统,以及与之配套的制度化安排与结构化设计,于国于家都是“小投入、大回报”。
关键词:
-
EETOP 官方微信
-
创芯大讲堂 在线教育
-
创芯老字号 半导体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