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及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与阿联酋已达成初步协议,将允许后者自2025年起每年进口50万颗英伟达(NVDA.O)最先进人工智能芯片。该协议不仅将推动阿联酋建设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更可能重塑全球AI算力分布版图。

图源:pixabay
协议核心条款与博弈焦点
- 芯片分配机制:协议要求每年10万颗芯片(占总量的20%)定向供应阿联酋科技控股集团G42,剩余芯片将分配给微软(MSFT.O)、甲骨文(ORCL.N)等美国AI巨头。消息人士称,微软等企业可能借此在阿联酋建立区域数据中心。
- 对等建设条款:G42在阿联酋建设的每个数据中心,需同步在美国建设镜像设施。这一条款被视为美国平衡技术转移风险的举措。
- 技术代际争议:协议中"最先进芯片"定义尚未明确,可能涉及英伟达Blackwell(较Hopper性能提升5倍)或即将发布的Rubin芯片(性能预期再提升3倍)。
- 美国战略意图:通过向阿联酋开放芯片出口,既遏制中国获取高端算力,又借G42(阿联酋国家安全顾问谢赫·塔赫努恩实际控制)建立中东技术桥头堡。
- 阿联酋野心:借助协议突破拜登政府对中东AI发展的限制(此前规定使阿计算能力仅为美国1/4),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中东最大AI基础设施集群。
- 全球格局变局:若协议落地,海湾地区将与中美形成AI算力"三极"格局。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本周访问沙特期间,沙特已承诺向英伟达、AMD(AMD.O)及高通(QCOM.O)采购价值6000亿美元芯片,中东地区正成为全球AI竞赛新战场。
协议背后的深层博弈
- 出口管制松动信号:协议表明拜登政府在AI芯片出口管制上出现策略调整,或为应对中国在AI领域的追赶压力。
- 技术主权争夺:阿联酋通过G42(穆巴达拉基金、银湖资本持股)实现芯片-算力-应用的闭环布局,其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可能影响中东AI技术路线。
- 安全审查风险:协议仍面临美国政府内部反对声音,最终条款或加入更严格的技术使用限制条款。
行业影响前瞻
- 中东数据中心市场:协议可能催生价值超百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吸引云服务商及AI创业公司入驻。
- 全球芯片供应链:若阿联酋实现芯片本地化生产(计划2025年启动),将打破英伟达等企业"设计-制造"一体化模式。
- 地缘技术联盟:美阿协议可能引发其他海湾国家效仿,形成以美国技术为纽带的中东AI产业联盟。
目前,美国商务部、白宫及英伟达均未对协议置评。但据消息人士透露,协议最终版本可能增设"技术回传条款",要求阿联酋将部分AI研发成果共享至美国。这场涉及芯片、算力与地缘政治的博弈,正将全球AI竞赛推向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