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PK英伟达,双英大战为哪般?

2019-04-11 13:13:42 来源:EETOP
过去一个月,两家科技巨头英特尔和英伟达,少见地激烈地掐起了架。


 

先是3月初英伟达在竞争中击败英特尔,豪掷逾69亿美元,与以色列AI芯片公司Mellanox达成收购协议。
 

后是在3月中旬GTC技术峰会上,英伟达宣布推出自动驾驶行业“第一个”安全力场(SFF)安全模型,结果被英特尔全资子公司Mobileye的CEO 阿姆农·沙苏哈发文讽刺,说SFF抄袭Mobileye的决策模型RSS。
 

到了3月末,业内消息又显示,英伟达技术营销总监汤姆·皮特森宣布即将离职,转而加盟英特尔。这位技术大牛曾参与英伟达的重要显示技术G-Sync研发,其名下专利多达50项。
 

同为芯片及计算领域巨头,“双英”在人工智能时代互掐不是头一回了,毕竟英特尔CPU与英伟达的GPU在管理协调和计算能力方面的优劣争吵,伴随深度学习的诞生就天然存在。不过“双英”这次掐得这么厉害,又是为了什么?
 

诱人的数据红利
 

最直接的答案是,数据红利。
 

先看英特尔这边,从2016年底,英特尔就希望通过将业务从以晶体管为中心转向以数据为中心,实现作为芯片巨头的新时代转型,提振业绩。
 

为此,英特尔还专门拿出了不少专业数据,来佐证“数据是新石油”这一转型的合理性和前瞻性。
 

比如,IDC统计的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8年全球数据的爆发量增长了18倍。到2025年,全球智能互联设备将超过1500亿台,将产生175ZB的数据量。其中,中国将会有800亿智能互联设备,产生的数据量在48.6ZB左右。
 

再比如,《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全球数字经济总量已经达到近13万亿美元规模,占全球GDP的16%,这一比例未来三年内将继续增长到超过50%。
 

目前来看,英特尔取得了不错的阶段性成果。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从2016年起,英特尔连续三年创下营收新高,2018年度营收首次突破700亿美元,达到708亿美元。其中,2018年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占比高达48%,预计在2019年将超过“以PC为中心”的业务。杨旭将它称为“英特尔史上最成功的转型。”
 

而另一边,英伟达也盯上了数据。
 

在GTC峰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高调提出,要“发展以数据中心为载体的数据科学”,将枪口首先瞄准了“数据中心”。
 

对于英伟达而言,这同样是一个主动与被动叠加的结果。一方面,受数字加密货币采矿热潮的退却影响,英伟达挖矿图形芯片的市场需求锐减,再加上中国游戏芯片需求疲软,英伟达的整体业务受到明显波动。“库存积压、股价遭腰斩、业绩低迷”基本上构成了英伟达过去一年里的主基调,英伟达必须快速实现业务转型。
 

另一方面,今年AMD英特尔等也开始发力GPU市场,甚至一些AI芯片初创公司也在不断涌现,试图蚕食英伟达的市场优势,这让英伟达的压力倍增。
 

于是,随着“计算负荷呈指数趋势增长,加速计算是发展方向”越来越成为共识,承担数据收集、存储等多个重要环节的数据中心首当其冲成为英伟达的重点布局对象。
 

而且,英伟达目前的数据中心业务发展势头也不错。最新财报显示,英伟达已经有约四分之一的营收来自数据中心。2018年数据中心的销售额达到29亿美元,同比增长52%。
 

“数据科学是当今计算机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领域,它也将是高性能计算机群的新一轮挑战”,黄仁勋说,“我们希望在数据中心业务上加倍努力。”
 

马拉松式较量
 

英伟达一出手,就是一场豪赌。据媒体报道,在Mellanox的竞购比赛中,英特尔曾经预备了60亿美元的资金,但最终还是被英伟达的69亿美元高价击败。
 

作为一家以高性能运算和网络技术闻名的公司,Mellanox的产品与技术已经进入了全球大量的高性能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包括中国“神州·太湖之光”在内的全球最快的三台超级计算机,都使用了Mellanox的无线宽带互联网技术。
 

如果放到“双英”的大战背景下,拿下Mellanox则意味着英伟达在数据中心的战局中获得了一枚关键棋子,在数据中心领域将争到更多话语权。
 

当然数据红利的挖掘,不仅仅在于数据中心本身,还需要许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5G等。这就更增加了这场数据红利大战的延伸性和复杂性。
 

以此对比来看,“双英”大战将会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较量。
 

英特尔的优势在于研制一体、业务布局全面。杨旭说,英特尔的优势是端到端,全面布局设备端、边缘端和云端,未来要做“全能冠军”。
 

此外,英特尔的生态圈构建也行动较早、声势较大。比如,英特尔合作建设了FPGA中国创新中心,联合发起了成立开放数据中心联盟、CXL开放合作联盟、边缘计算产业联盟,等等。
 

但英伟达也在这些层面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在GTC上,黄仁勋特意在AI工作流程中把机器学习、数据中心等与GPU加速深度学习一起,纳入了英伟达的“AI定义域”。
 

这意味着,英伟达将逐渐调整过度倚重GPUAI战略,将产业布局扩展至AI产业各个链条。这与英特尔的“全能冠军”思路颇为相似。
 

在扩展生态圈伙伴上,英伟达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比如,基于最新发布的推理服务器芯片T4,与亚马逊云AWS、阿里云达成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最近还推出了一个99美元的AI开发套件Jetson Nano。这一开发工具很有可能成为一款颇具杀伤力和新意的“暗器”:
 

一方面,99美元的价格与一贯高价的英伟达产品风格不符,这种“反差”很容易引发业内专业人士极大兴趣,具有不小的“诱惑力”;另一方面,此举实际上降低了AI入行门槛,以较低的成本,招揽更多开发者进入英伟达的技术框架,吸纳人才,为长远计。
 

有业内人士认为,英伟达本身在GPU领域实力强大难以替代,这种基于产品技术发展生态圈的策略,相比通过协议建立产业联盟或以设立人才计划资金池,要更为稳固,成本也更低。
 

就目前而言,比赛才刚刚开始,“双英”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最终谁能胜出还无法下定论,不过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其他玩家来说,“双英”大战未必是坏事,或许这也会是加速技术和应用领域发展的新契机。

  1. EETOP 官方微信

  2. 创芯大讲堂 在线教育

  3. 创芯老字号 半导体快讯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

@2003-2024 E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