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收发信机架构漫谈

2015-06-10 16:01:29 来源:N

十年便是一个轮回。在无线通信领域,昔日的霸主摩托罗拉、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已渐渐远去,爱立信也在积极转型,最近又听说诺基亚要收购阿朗,国内通信大厂在这场盛宴中风流至极。利润率的降低使得高大上的欧美企业不得不另寻出路。移动通信作为无线通信最大的市场,总是引领着技术的进步。广电覆盖、集群通信、卫星通信等细分市场,体量相对较小,竞争也颇为激烈,但技术大都差不多。本人从一个无线电的爱好者变成一个通信民工,

见证了这个行业的高傲、残酷和苦逼。本文仅从技术角度闲聊收发信机架构的现状。

关键词:无线通信 零中频 收发信机 RFIC SDR

发射机的架构主要分为零中频、复中频、实中频、RFDAC 实现直接射频输出,架构示意图如 Fig1 所示。接收机类似,只不过 RFDAC 变为射频直接采样。


 Fig1 发射机的几种常用架构
 

最古老的发射机架构为实中频架构(c),传统的收音机还有二次变频技术。该架构需要射频设计者考虑混频杂散、镜像抑制等指标,射频链路较长,对时延、平坦度等要求也较高。这应该是十多年前的主流架构,那个时代对于射频工程师而言是黄金时代,总有调不完板子。然而对于接收机而言,在带宽较窄的场景下,实中频架构依然是主流。带宽窄意味着采样率不高,ADC 的价格也可以承受,窄带的射频系统也很容易实现,同时不需要较复杂的射频算法,因为门槛低,射频的高复杂度也就忍了。

零中频和复中频具有相同的硬件架构(Fig1 AB),可以看到混频器变成了调制器,零中频带通滤波器变成了低通滤波器,单 DAC 变成了双 DAC。因为集成工艺的先进,双 DAC 比较容易实现,且差异性很小;同时低通滤波器较带通滤波器更容易实现;通过 QMC 算法,可以基本消除调制器的镜像,最后一个带通滤波器也可以去掉。但是在复中频发射机中,仍然需要带通滤波器,相比于实中频,并没有太大提升,所以复中频发射机一般不用。从 Fig2 可以看到,在多载波情况下,QMC 算法需要校正调制器带来的镜像。考虑到宽带数字预失真的要求,配合 QMC 算法,零中频发射机已经非常成熟,成为现代通信发射机的不二选择。



Fig2 复中频(b)和零中频(c)带来的镜像对算法的挑战

对于接收机而言,零中频和复中频最大的好处来源于能将 ADC 的带宽要求降低一半。相比于高速 DAC,高速 ADC 的价格要贵得多,且美帝对大陆实施高科技禁运,高速高分辨率的 ADC 在国内正常渠道无法买到。当然还有硬件架构的简化,滤波的减少,BOM 成本的

降低。但零中频的固有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由于解调器隔离度有限引起的直流偏移

DC-Offset);解调器、ADC 的不平衡引起的 IQ 失配;器件的非线性引起的偶次失真。虽然零中频早已在终端运用多年,但在基站领域,需要极其苛刻的 SNR 表现,零中频技术还只有少数几个厂商商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算法支持,同时需要性能更好的器件支持。所以能将 ADC 的速率要求降低一半的复中频技术在接收机中倒是风生水起,在宽带系统中较为常见。

直接射频输出架构最简单,真正实现了软件无线电(SDR),省去了调制器(混频器)、本振等,无镜像算法也更简单。直接射频输出对 DAC 的采样率、功耗等要求高,ADITI 已经有成熟的商业化产品。对于多种制式、多种频率共存、多种带宽共存的无线通信系统,传统的架构已经很难找到成本复杂度的平衡点,RFDAC 正式由于射频最简单,适应性也最好,设计者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算法、软件上。当然对于接收机,射频直接采样是软件无线电工程师梦寐以求的,对于几百 MHz 的宽带系统,目前的技术尚难实现。

基于接收发射全零中频的 Agile Transceiver AD9361 已经商用,在 3G4G 领域已规模发货。这是器件厂商赤裸裸的技术实力展现,从实际应用看来,已能满足无线通信小基站的苛刻要求,对于广电等其他场景,也有成功应用。国内企业在基础器件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