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in17的个人空间 https://blog.eetop.cn/leeic00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空间首页 动态 记录 日志 相册 主题 分享 留言板 个人资料

日志

拉扎维-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2nd(2-1)

热度 9已有 9282 次阅读| 2017-1-2 23:11 |个人分类:专业基础|系统分类:硬件设计

天气: 雾霾
心情: 郁闷

现在正式进入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学习,按照本书框架,这一章主要针对抽象级中的器件物理级展开说明。

在开始设计电路之前,对器件物理有个基本了解是相当有必要的。实际上,对一个优秀的模拟设计者而言,器件知识必不可少。模拟设计不像数字电路那样仅考虑器件开关特性,器件的一些二阶及高阶效应会严重影响模拟电路性能。



对器件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这几个部分:

1. MOSFET结构

2. 推导电学特性(I/V关系)

3. 介绍MOS管的二阶效应(体效应、沟道长度调制以及亚阈值导通)

4. 介绍MOS的寄生电容

5. 推导小信号模型并给出简单的SPICE模型




  • I.  一般考虑

  • MOSFET作为一个开关元件

这里首先把MOS器件当作开关看待,这样会比较直观。栅极Gate作为控制端,当栅端电压V(G)高于某个值时,源端Source和漏端Drain导通;否则,关断。

即使这个开关工作原理很简单,但里面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挖掘。比如:

1. V(G)取多大的时候,这个MOS开关会导通?

2. 当处于导通或关断的时候,S和D之间的电阻有多大?

3. 这个电阻是怎么依赖于端电压(V(G)、V(D)、V(S))的?

4. 总是可以用线性电阻来建立S、D之间的通路吗?

5. 是什么限制了它的开关速度?

上述问题虽已上升到电路级,但通过学习晶体管器件结构和原理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接着往下看......

  • MOSFET器件结构

看图说话:
1. n型MOS制作在p型衬底(substrate,也叫bulk)上;
2. 栅极G是由多晶硅组成,源级S和漏级D是n型重掺杂区域(两者时对称的)。栅极G和衬底之间用薄绝缘层(SiO2,称之为栅氧化层)隔离开;
3. 工作区域发生在栅氧化层下的衬底区域
4. 尺寸:S/D之间通路的横向尺寸为L,但由于掺杂时的横向扩散,实际长度为Leff;与之垂直的尺寸为宽W;

Q:如果S/D是对称的,那为什么我们要取这两个名字—源和漏呢?
A: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来定义也许会比较好理解。
   定义源为提供载流子的一方,而漏为收集载流子的一方。(NMOS载流子为电子,PMOS为空穴)。因此,当S/D之间电场方向不同时,S/D两者名字是可以交换的。

---另外,MOSFET其实是个四端器件,衬底电压也会严重影响器件性能(后面解释为体效应)。而且典型MOS管要求S/D寄生二极管(如图)反偏。所以对于NMOS而言,衬底一般接在系统电源最负电源。
---实际中,CMOS—>相同晶圆(即衬底相同)—>阱。现代CMOS,PMOS制备在N阱中。注意衬底电位的连接(保证S/D寄生二极管反偏)。NMOS共享衬底,PMOS单独存在于N阱—>增加了模拟电路设计的灵活性。
  • MOSFET电路符号表示

因NMOS或PMOS的bulk通常连在GND和VDD,因此常忽略B端。在模拟电路中,常用(b);数字电路中,常用(c)。
  • II.  推导MOS I/V特性

I/V特性公式是器件物理级与电路级之间的桥梁。为了循序渐进完成这个推导过程,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 2.1 阈值电压

1. 还记得之前的问题吗?当VG是多大时,MOS管导通?

2. 假设源、漏、衬底接地,在栅极gate外加电压VG,当VG逐渐从0开始增加时,器件内部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现在来看一下这个过程(以NMOS为例):


1)当VG逐渐变正,p型衬底的空穴被排斥(从而形成耗尽层),留下负电荷区以镜像栅上的正电荷(栅氧化层此时相当于一个电容,叫做栅氧化电容)。此时不会有电流流动,因为没有自由载流子;


2)当VG继续升高,耗尽层的宽度逐渐变宽,栅氧化层和p型衬底之间的界面电势也会升高。此时结构就类似于两个电容(栅氧化电容和耗尽电容)组成的分压器;


3)当界面电势变得足够正时,如果在S/D之间存在电位差(VD>VG),则电子从源端流经“栅氧化层-衬底”界面最终到达D端。这个电子沟道,我们就称之为“反型层”。


以下补充是这本书上没有的(感谢芦师兄耐心解释):


3. 其实我看到这里是有疑问的,为什么界面电势变得足够大,就会反型形成沟道?沟道的电子是从哪里来的?继续增大栅极电压耗尽区不会无限变宽吗?......一系列的问题缠绕着我。(本科非微电子专业,学过模电而非模集,从来没搞清楚这个问题,现在就来说明它)


下面就来解释一下:


     当栅极电压VG增大,耗尽区确实会变宽没错,但不会一直变宽。为什么呢?第一,是衬底厚度有限;第二,氧化层下表面衬底的部分电子“中和”了一部分电场电力线,从而维持了耗尽层宽度。


第一点显然,下面解释第二点。


     为了镜像栅下表面越来越多的正电荷(比如10^21),在衬底就需要需要越来越多的负电荷,而耗尽层的负电荷没有那么多(比如只有10^19),那还有100量级的负电荷来自哪里呢?它们来自衬底电子,虽然不多,但不代表没有,它们还是会被外电场“拉到”到氧化层-衬底界面,从而“中和”了部分来自外加电场的部分电场电力线(相当于栅电荷=耗尽区负电荷+衬底电子)。这是沟道电子来源的第一部分来源,此时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沟道。


     当VG继续增大,不仅耗尽区负电荷不够,连衬底都没那么多电子“中和”多余的电力线。那怎么办?于是来自源或漏的电子来补充这部分电子,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沟道”,之所以就做“反型”,是相对于p型衬底而言的。如果S/D之间存在电势差,则就会产生电流。



     嗯,差不多就是这样。现在应该搞清楚了....


  • 定义:形成反型层所加的栅极电压称为阈值电压,用VTH表示。有几点需要说明:
    1. 反型层的形成是渐进的。所以定义VTH有点靠猜;
    2. 半导体物理里面通常的定义是,对NMOS而言:使界面电子浓度等于p衬底空穴浓度时的栅压
    3. 栅氧化电容Cox在器件和电路计算中经常出现,所以记住典型值:tox=20A,Cox=17.25fF/um^2。其他tox,按反比例计算;
    4. 从书上那个VTH公式得到的“本征”VTH值可能不满足电路设计要求。比如得到VTH=0,那么VG只要为正,器件就不会关断。(称这种器件为“耗尽型”器件,是比较老的工艺了)。为了缓解这个问题,通常会沟道中掺杂来改变氧化层-衬底界面处的掺杂水平。比如对于NMOS,如果沟道有一个薄p+层。则栅极电压VG就要先耗尽它。于是VTH就上提高了;
    5. 上面给出的VTH定义并不能成为测量VTH的标准,只有漏极电流大小才能表明这个器件是否“开”或“关”;
    6. 基于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因,使得VTH的计算有点困难。这里首先作出一个假设:当VGS>VTH时,器件突然开启!(for NMOS)
另:PMOS的分析类似NMOS,只不过所有极性都相反。

  • 2.2 I/V特性的推导

具体过程这里就不写了,不方便敲公式。
1.简而言之就是:
(1)从最简单的导体棒得出单位时间流过横截面的电流大小公式;
(2)计算W宽度下反型层的载流子电荷密度;
(3)计算沿着沟道任意一位置处的电荷密度;
(4)根据(1)的公式写出沿着沟道任意横截面处的电流大小;
(5)联立(4)并结合电荷速度与电场的关系、电场与电势的关系,并从0——>L求积分,最终得到漏极电流ID关于VDS的表达式,即I/V特性。PS:L为沟道有效长度。
(6)对I/V特性求微分=0,可知最大电流发生在VDS=VGS-VTH处。其中,(VGS-VTH)被称为“过驱动电压”,而W/L常被称为“宽长比”。
2.I/V特性的分析:
(1)I/V作为电路设计的第一步,上面的关系表明了漏极电流ID依赖于工艺参数、器件尺寸以及栅、漏相对于源端的电压;
(2)上面求积分时,假设了迁移率un和VTH与距离x、VG、VD无关。实际上是有关系的(书后面第17章会讲);上图第一个式子实际上是工作在线性区的I/V特性;
(3)上述公式表明:若VDS<<2(VGS-VTH),I/V曲线近似线性。——>深线性区(此时,S/D的通路可以用个线性受控电阻表示。应用:调节时钟频率:= 笔记本电脑进入省电模式);
(4)若VDS>VGS-VTH ——> 饱和区,Qd=0(沟道被夹断),I/V特性与峰值电流公式基本一样(不过L为沟道有效长度,也就是要减去被夹断部分);(为什么公式会差不多呢?因为被夹断部分的沟道被耗尽层笼罩,沟道电子会瞬间“射”到漏端);(这里忽略器件的非理想效应);
(5)有时候用VDsat表示工作在饱和区所需的最小VDS。
3.需要强调的问题:
(1)若信号摆幅导致器件未能工作在饱和区,则会发生非理想效应,如输出信号失真;从而VDsat成为电路中电压余量的一种度量方式。VDsat越大,那留给信号摆幅的电压余量就很小;
(2)上述公式是NMOS器件的大信号行为,通过它们可以预测器件在不同电学条件下的工作方式;
(3)由于大信号导致的非线性难以分析,因此需要一种小信号模型来近似以进行线性化分析。
(4)PMOS的I/V特性可以类似地推导出来。不过要注意的是因为空穴迁移率是电子的一般,所以PMOS的驱动能力没NMOS好;
(5)饱和区的MOS可以用来作为电流源,NMOS是注入电流到地,PMOS是从VDD抽取电流。换句话说就是电流源只有一端是浮动的;
(6)饱和区和三极管区的区别有时候不那么明晰。直观来看,就是栅、漏之间的电压差是否能创建反型层。对于NMOS,若VG-VD<VTH,则不反型;反之,反型;可以看出和源端电压VS没啥关系。所以对于一个管子,我们应该要首先哪个是漏端D。在NMOS中,漏端D被定义为比源端有更高的电压。
  • 2.3 MOS跨导     

从上述的I/V特性可以看出,MOS的工作类似于V-I转换器。因此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指标(即跨导gm)来度量MOS这种V-I转换能力。跨导通常在饱和区被定义:
这里,gm表明了器件的灵敏度:gm越大,对于VGS的很小变化,就会产生变化比较大的ID。注意的是,NMOS饱和区的gm等于管子深线性区电阻的倒数。此外,根据饱和区I/V特性的公式,gm还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以下:
(1)这些表达式在研究gm随参数的变化时很有用。
(2)gm表达式中的ID、VGS-VTH为偏置点。对于加在栅极GATE上的信号而言,这些偏置点的值是变化的,因此,gm也会随之变化。但在小信号分析(线性化)中,信号幅值的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
(3)**式表明:“当ID保持不变时,gm随W的增大可以无限变大”,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后面会解释:其实就是亚阈值导通杜绝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4)跨导的概念也可以用在三极管区,不过gm会降低。因此我们常常在饱和区讨论跨导。
9

点赞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AlbertWang 2017-1-3 21:23
只是个列表吗?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 关注TA
  • 加好友
  • 联系TA
  • 0

    周排名
  • 0

    月排名
  • 0

    总排名
  • 0

    关注
  • 29

    粉丝
  • 0

    好友
  • 25

    获赞
  • 9

    评论
  • 1473

    访问数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2 下一条

小黑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隐私声明| EETOP 创芯网
( 京ICP备:10050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10 )

GMT+8, 2024-4-19 23:09 , Processed in 0.02630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返回顶部